Skip to content
赞赏码

成材

说起为什么读书,至今有一篇高中的语文阅读理解,让我记忆深刻。

它的原话我似乎不太记得了,但是我通过残留的模糊记忆,在互联网上检索了一大圈,终于找到了完整的原话,只可惜那篇原文找不到了。

下面我就与你简单快速地分享一下这个故事。

刚上中学的儿子,因为学习科目的增多感到无所适从而心生了厌学情绪,于是有了“人为什么要读书”的困惑。

父亲给孩子作了一个比喻:

“一棵小树生长 1 年,只能用来做篱笆,或者当柴烧;生长十年的树,可以做成檩条;生长二十年的树,用途就更广泛了,可以做椽子、做栋梁、做柱子、搭窝棚、盖房子,甚至制作成精美的家具。”

随后父亲接着说:

“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、不读书,他七岁就可以放羊,长大了就能放一群羊,但他除了放羊,基本上干不了别的。

如果他只上六年学,小学毕业,此时他懂一些基本的常识,那么他只能待在农村种地,到城市的建筑工地干苦力,做保安,好一点的话,也可以做点小生意,这些小学知识就够用了。

如果他上九年学,初中毕业,他就可以学一些机械的操作了。

如果上十二年学,高中毕业,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。

如果大学毕业,他就可以做工程师,去设计铁路、高楼、桥梁了。

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,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。”

同时父亲也教导孩子:

“放羊、种地、当工人等这些职业和身份并不丢人,他们不偷不抢,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干活挣钱,养活自己的妻儿老小,一点也不丢人!

不是说不上学,或上学少就没用没出息,就像一年的小树也有用,但是用处很多情况下不如大树多。

不读书或者读书少也有用,但是对社会贡献价值相对来说要少,他们能够得到的回报也就少了。

读书多,花的时间也多,付出的也多,但是未来对社会贡献价值大,自己能够得到的回报也就更多。”

儿子说:“我明白了,我要好好读书,将来做一棵大树,对社会有更多的价值。”

这次谈话让儿子印象深刻,之后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自驱力主动学习,根本不用父母再去督促和驱使。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我至今还深有感触,是因为我看过这个故事后,我在学习的路上尽管遇到了很多的曲折,但我仍然咬牙克服、坚持过来了,因为我始终坚信,读书一定会帮助我摆脱平庸的生活,让我能够有能力去为社会和国家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。

现在可能你看到我只是云淡风轻的这样微微一描述就完事了,可是当时面临那些漫长的煎熬和挫折的时候,是有多么迷茫、无助和绝望,或许只有当事人才懂。

曾经有好几次辍学,想早点出社会闯荡赚钱,但是后面发现社会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混的,幸运的是每一次都有母亲出面帮我向学校求情,最终得以复学,不然现在的我也就小学学历就出社会了,可能如今的命运也会截然不同。

我祖上并不是什么书香世家,也不是什么商贩,完全纯朴的农村人,没有任何背景、资源和人脉,自然我小时候也就不会有人引导我培养什么专项特长之类的技能。当时自己身在一个农村,身边一起玩的人都是只会玩泥巴的小伙伴,所以接触的人也并不会给我带来任何帮助,至今回想起来,我才体会到,如果小时候身边有那种会十八般武艺、琴棋书画的玩伴该有多好啊,跟着这样的人玩自己可能也会变得很优秀,所以在这一刻我明白了,上学读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不断去走出自己原本狭隘的圈子,学到更多的技能知识和明白事理,认识到这个世界之大,结识到更多优秀的人,学习并成为更优秀的自己。

曾经我也总是因为成绩比不上别人而自卑,也有过因此而辍学的经历,但是如今回首过去,其实都没必要。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学到知识、明白事理,一时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,过度去和别人作比较,永远是人无完人的。

突然联想到曾经读过作家龙应台给她儿子安德烈的信中的一段话:“孩子,我要求你读书用功,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,而是因为,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有意义、有时间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谋生。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,你就有成就感。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,不剥夺你的生活,你就有尊严。成就感和尊严,给你快乐。”

是啊,读书的意义就是如此,让自己汲取知识,将内心的小树苗培养成参天大树,到那时作用就可大了,看到的世界更广了,选择权也就更多了。退则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;进则以身报国,以才济世。

有人又问读过的书又忘记了,读了还有什么意义?

就像张亚娟所说的:读书如同吃饭一样。你什么时候读过什么书,从小到大读过多少书,你或许早已忘记,但这些读过的书如同你吃过的饭一样,早已变成你的血液、你的骨肉,浸入你的身体,注入你的灵魂,影响你的行为,悄悄地融入你的生活,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你的人生,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所以,不要担心读过的书没有用。

这世上没有白读的书。不管你读过怎样的书,什么类型的书,终有一日,你读过的书,都会变成你的能力、智慧和财富,使你在纷杂的社会中,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;教你在繁琐的工作里,能得心应手,游刃有余的应对。正所谓,开卷有益。

为什么语文老师在讲解语文试卷的阅读题时,总是教我们“心里要带着题目问题去阅读文章”?因为阅读过程就是在解答你此时此刻携带的困惑,或许没过几天,你又不记得这篇读过的文章了,但是这篇文章却已经解答了你当下的疑问。当你以后再次遇到类似的困惑时,你的大脑一定会自动唤醒这份保留在内心深处的答案,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啊。

另外大多数身处贫境中的人又会问:读书不能给我带来立竿见影的财富,我该怎么办?

在这里我想起了杨晓燕老师说过的一段话,大致意思是这样的:读书不是没用,而是你读的书还不够,你自己想想你在学校都学到了些什么东西?学校的那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真正的知识来自课外书籍,要学会大量阅读你需要和提升你认知的书籍并多尝试去试错实践,而不是觉得只学完课内的一点知识,而且还没学牢固,仅凭混了一个学历就说自己读了很多书,这样是不算真正读了书的。

所以意思就是,上学要把知识真正学进去用起来,而不要幻想毕业后只凭借一纸毕业证书就能够得到回报。

最后就是我想说的话:

财富和学历不一定成正比,但上学、读书一定会让你拥有更多选择。

不管此时此刻的你身处怎样的生活困境,都要坚强面对和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,一边挣点钱养活照顾好自己,一边要多读书提升自己,这样以后的生活才能走向正轨,而你也终将变得更加强大和坚韧。

你仔细看“人”字,你会发现它向下伸展、扎根稳步,向上坚强的挺直成长,所以人的成长不也是这样吗?唯有向下扎根,方能向上生长;唯有读书万卷,方能行路万里。

针对刚出社会工作的大学生,我也想说一点不好听但实在的话,不要眼高手低,看不起进厂打螺丝、当服务员的工作等等,因为曾经在我弱小的时候,我也只能这样选择。我做过的职业有外卖员、餐馆的服务员、酒吧的服务员、工地搬砖搬木板提水泥浆、房地产销售、好几次进厂、美容美发店的前台收银员等等,也曾在迷茫时当过一段时间的无业游民,而如今我对各种职业都有更清醒的认识,不会再怀有偏见认为哪一种职业高贵或低贱。

其实你只需要知道一点,社会上的工作本质上都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,创造和提供价值给别人,别人也在解决我们的需要。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平等、有意义的。

如果你想做你认为有更大更具价值的事情,那就多读书吧!书籍里的智慧可以帮你拨开生活的迷雾,解开人生的很多困惑,等你读过的书积累到一定程度,你就一定会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的位置。

坚持长期读书,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,多去实践,慢慢调整,找到自己的合适的方向,并且持续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,你就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回馈,收获自己理想的生活。

公众号二维码